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浙财新闻 > 正文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文学院师生热议十九大报告关键词之“文化自信”

来源: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7-10-21

本网讯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在这份着眼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报告中,“文化自信”一词频频出现,这也是近年来文化建设讨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文化自信之所以被频繁、高度地关注,是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与民族着力改变鸦片战争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文化自卑感的表现,是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雄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寻求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途径。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拥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够拥有复兴之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不仅有几千年文化建构的理论经验,而且有丰富的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实践经验。十九大报告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在一起,体现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宏大、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视野。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在收听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近日,学院党委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了以热议十九大报告关键词之“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大家纷纷就这一主题发表了感言:

中文系副教授、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通识教育教研室主任吴智斌: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自信”的重视是顺势而为的时代壮举。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成“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刚刚过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文化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轨迹与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是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等先行,文化后来居上,并在一些时代性、政治性、政策性等时效性很强的因素时过境迁之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汇入人类或民族文化的总河流中,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群体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历经了经济和国力的全面复兴,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之中就存在我国人民经济物质生活与文化精神生活非同步性的矛盾。经济生活富足之后,对以“文化”为核心的知识涵养、道德修养、精神素养的重视,是必然之举。党的构建“文化自信”思路可谓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时代壮举,必将影响深远、泽被民族。

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数字媒体系系主任王文奇:十九大报告中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建立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的一种自信。当今时代,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十九大报告中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体现了对形成中华优秀文化系统的高度自信。报告提出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落实举措上,直接进入行政考核指标,以此保障文化建设的力度。在文化普及举措上,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个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使每一个国民都能够充分提升文化认知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在文化内容建设上,充分重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将过去的,现在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整理,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思路,必将在文化领域中带来一片鼓舞人心的新气象、新举措和新成就,使每位中国国民都能够在本土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汤燕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其深厚根基,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作为高校教师党员,在教书育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要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学以致用,研以致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要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通过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文系青年教师党员、博士姚晓萍: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给了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文化传播事业的教师们强大的信心,并赋予我们崇高的使命。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空口号、一个理论名词。党和国家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它的背后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阔、更深厚的自信。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弘扬和繁荣中华文化,并以此介与世界各国优秀民族进行交流和对话,将是我们的时代课题。

国际汉语系副教授、党员崔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要有底气的,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汉唐盛世,那时中国居于世界前列,这种对盛世荣光的肯定和辉煌业绩的赞颂,可以极大地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现在我们心中仍然会因此而由衷自豪。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我们更应该保持这种文化自信,保持各方面追赶世界潮流的劲头,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奋勇拼搏,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之下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国际汉语系副教授、党员刘亚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这使我们研究国际汉学的教师感到非常振奋!由此我们想到可以充分利用浙江丰富的汉学资源,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明清时期的汉学故事。在汉学史上,浙江始终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马可波罗就曾描述过杭州的繁华。明清时期,在汉学史、中外交流史上,浙江更是与北京、上海等地位相当,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法国汉学家金尼阁均于明清之际长期生活在杭州,并长眠于此,他们在维护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建议在全面深入挖掘我省汉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共同举办文化活动与汉学家所在国进行持久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讲好浙江的汉学故事,将浙江文化向欧洲大力传播,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国际汉语系青年教师党员、博士张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是非常贴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回顾语言学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的语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早在孔子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对汉语进行研究,逐渐产生了经典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在很长时间,国人对语言的研究都是相当先进的。语言文化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使得汉唐时“天朝上国”的声名传遍世界,各国人民争相向中国学习,可以说当时的国人对汉语和中华文化是相当自信的。但经历了近代的屈辱,我们骨子里的这种文化自信逐渐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对自己文化的全盘否定。我们的文化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应该重拾文化自信。我们需要认清:科学技术水平才分高低,文化只有不同。虽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目前  我们可能还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文化方面,我们的汉字、汉语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独一无二并且充满魅力的。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广告系青年教师党员、博士谢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句话浓缩了过去若干年的国内精神文明建设和国际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实践经验。在国内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的扶植、文化事业对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丰富,都离不开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传统文化精粹与民族共享符码,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服务。从国际文化软实力的建构经验来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际话语权建设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被西方牵着鼻子走则永远无法边脱国际传播中的边缘和弱势地位。因而,建立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彰显大国风范。

15文学班的学生党员羊明珠: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底气的文化,它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是薪火相传,永动的精神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开放的自信。我们坚守的中国立场,可以在百花争艳的国际格局中矗立自己的文化高地。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洗礼下,又深一步接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更能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内涵。我们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尽最大的努力。

16文学班学生、学院分团委宣传部部长曹晓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意义的强调。巍巍中华,泱泱大国,沉浮千年不变,原因在于文化的魄力。然而时光荏苒,被奉为经典的文化似乎已经被世人遗忘了,殊不知,国家的强大依赖文化的软实力;殊不知,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依托;殊不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身为人文学院的一份子,无时无刻不在为能真切学习和感受文化而感到自豪,读秦皇汉武,领略英雄风貌;听京剧昆曲,感受戏曲美妙;看白鹅浮水,咏叹自然奥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无不折射出学校的精神面貌,大而言之,国家的精神面貌也是由文化支撑起来的。东方神韵的精彩,人文风貌的风流,纵横交错,绘制出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誉四海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尊重历史文化,激发创造活力,方可以我之文化,扬我之中华!

17广告1班学生方露红:党的十九大在京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总结了过去规划了未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美丽的中国画卷,中国不仅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还在文化领域开辟新天地,这向我们传递出文化自信则中国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在文化领域具有其他国家不能启及的优势与丰富,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从百家争鸣到如今异彩纷呈,从《春秋》、《战国》到如今的《红高粱》,中国文化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优秀,中国文化是精彩的、优秀的、值得学习的!身为一个中国人,更应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有自信,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共同书写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17文学班学生胡倩倩:“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不忘根本,方能赢得未来。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支撑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坚定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浸润群众的生活,进而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

17文学班学习委员李岑: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共鸣。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久远且醇厚,但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国外文化的传入速度快、途径广、吸引力大,比如韩剧、日漫等等已成为我国青年的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首先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觉,积极承担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增强生命力与影响力。

17广告1班团支书杨若瑜: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孕育出来的瑰宝,它根植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助推着中国的发展。现在,中国的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各地,且具有极深的影响力。文化自信不是空谈,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孔子学院,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多达190万人。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我们有这个信心,坚持文化自信,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