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浙财 > 正文

浙江教育报:坚持内涵式发展 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6-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既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财经类高校大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成长性高校。一般而言,成长性高校办学时间短、发展快、历史积淀不深,学科发展总体表现为起步较晚、底子较薄、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的特点也比较相似。

纵观成长性财经类高校的发展状况,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也比较类似。一是学科发展缺乏集成效应。对学科建设的“综合性”理解不准确,把“综合性”曲解为大而全,片面追求学科数量规模,而忽视了对学科及学科研究方向的有效整合。二是学科体系缺乏协同效应。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之间协同创新意识缺失,导致跨学科研究难以推进、优势互补的学科群难以形成、新兴学科难以培育。三是学科特色缺乏示范效应。盲目追求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模式,忽视了对学科发展阶段性的规律性探索,忽视了对学科研究方向的持续凝炼,失去了“比较优势”,弱化了特色。四是学科建设缺乏开放视野。学科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衔接不够,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到位,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以上诸多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财经类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实质是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成长性高校而言,推进内涵式发展不仅指明了发展的目标也点到了发展的路径。大学的学科水平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因素,学科水平与质量展示了一个大学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对于如何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上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讨论,进行了各种有益探索,学科发展思路也逐步清晰。

首先,必须以顶层设计为着力点,营造学科良好发展环境。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顺应高校学科建设新形势,推进学校学科总体发展思路和方案框架的形成,建立竞争性的学科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层次分明的学科发展体系,明确学科发展重点、投入重点,营造权责明晰、负重创新、优胜劣汰的学科竞争氛围,鼓励学科发展入主流、学科水平争一流。

其二,必须以跨学科研究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整合学科资源,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构筑综合性学科平台,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融合不同学科范式,打破不同学科间的发展壁垒,增进学科间的交流。通过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更新研究方向,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集成发展效应。

其三,必须以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牵引,提高学科协同创新能力。

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精神,积极服务浙江四大经济创新国家战略,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学科发展模式,培育“协同创新中心”,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提高学科协同创新能力。

其四,必须以发挥特色示范作用为路径,形成学科高地优势。

特色学科的价值在于其特、其少、其优,这就要求在学科发展选择上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基本路径是:建设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学科创新团队,凝炼方向、培育特色,形成“局部优势”、“比较优势”;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努力形成有特色的学科高地。

其五,必须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契机,提高学科建设开放度。

学科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科建设开放度的必然选择。学校积极推进与美国、英国等国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办学,通过逐步实现学科建设的观念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学术队伍国际化、科研与学术交流国际化,增强了学科建设的开放度。学科强则大学强,学科兴则大学兴。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文化传承水平的核心表现形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