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浙财新闻 > 正文

我校教师热议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25

本网讯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九大报告中,这句话让人倍感振奋。这是崭新的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来;这更是历史的传承,是1995年以来我党确立的科教兴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地位决定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十九大报告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立德树人使命的履行者,我校教师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教研究室副主任颜建勇: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新举措,这个报告既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全面的部署,我坚信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并且高质量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前作出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的重要论述,这次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更进一步地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体现了对教育、高等教育规律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与精准把握。学科是大学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基本工作框架,抓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抓一流人才培养能力、一流学术创新能力、一流服务能力、一流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建设,以学科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内涵式、协同式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履行好岗位职责,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校创建高水平财经大学尽绵薄之力。

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政辉: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将教育放置在重要的地位,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高阶,高等教育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为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一、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人之培养以德为基,以才为用。应该将学生的培养放置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脉络之中,提升至全球合作发展的视野,塑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品德。教育应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全员、全方位、全因素投入对学生的培养。第二、立志培育创新人才。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成为教学各环节、各类型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应以问题意识作为指引,以解决方案的寻找与实施作为重点,摒弃单纯知识点的传授与记忆,着力于学生能力的获得。第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应成为信息技术的领先者、开拓者。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质量监控等教学活动中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信息流的环装运行,将教学融入到信息社会之中。努力适应开放的知识社会,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应成为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

科研处、社会合作处处长金通: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近8300美元,进入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窗口期,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今后发展的内生需要和不二选择。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九大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非常符合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创新型国家建设依托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基础性研究的实质性突破。正如钱颖一教授指出的“教育决定中国经济未来”,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必然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纵观大国崛起历史变迁,意大利、英国、德国都曾经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当今的美国更是拥有众多世界顶级高校,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思想引领和技术引领奠定扎实基础。日本、新加坡、以色列、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不以一流高等学府作为其强有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高等教育必须在强国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把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处主任张雷宝: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震撼心灵,激发力量。报告最大的成果是科学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此同时,报告对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也是一大亮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性的工程,强调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第二,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第三,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最后一点则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转换问题(即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作为浙江省“双一流”建设的“省级队”成员之一,我们客观上需要且事实上也应该以十九大精神为重要动力,加快和加速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以及内涵发展。自2013年我校实现“上大学”战略目标(即成功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之后,“上重点”和“上博点”(即博士授权单位和一流学科博士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我校下一步内涵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其中:“上重点”目标随着我校2017年入选省属第二批重点大学名单而初步实现,但全面建设才刚刚上路;“上博点”目标则正全力拼争当中,让人既期待又紧张。

学科建设基本面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任何学科的成功之道也都离不开实干、苦干以及巧干。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表述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主导的格局未变,但政府政策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则将是可预期的重大机遇。机遇总是留给有充足准备的人。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科建设的使命感,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如克服学科“散养”或“放养”带来的随意性问题),提升学科建设标准(如克服低端化倾向并盯向国际标准),加快学科交叉融合,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加快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下,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伟大的中国梦激扬财大的学科梦!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郭剑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伟大成果。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对这一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新判断,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当然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过去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可喜可贺。但站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质量教育需要的高度来考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既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又是影响其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强特色、补短板,促进高等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便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财经教育就是促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一大现实举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发展高水平财经教育,需要进一步厘清高等财经人才的内涵,从培养目标定位、能力要求、课程与过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位一体”的高度统筹推进高等财经教育体系改革。浙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然比任何时候都对高等财经人才有更迫切的需要。我深信,只要我们抓住促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牛鼻子”,一定会迎来高等财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春天。

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赵海利: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五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大踏步迈进世界中上水平,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正在逐步形成,以中国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板块正在全球崛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把立德树人放在优先位置。抓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专业教师、行政后勤员工同心同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尊重社会主义大学内在规律,始终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相统一,全面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同时推进全球战略,推动高层次国际化办学和科技国际合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

学报编辑部主任龚刚敏:我国的高等教育党的十五大以来开始扩招,十八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340.90万人,在校研究生规模19.89万人,含成人教育等总教育规模为722.6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695.84万人,在校研究生规模198.11万人,含成人教育等总教育规模为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个数据在数量上已经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但是,离《纲要》中“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十五大报告与十六大报告都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以外,十六大报告还进一步提出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十七大与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发布的《规划》中专门论述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十五大以来,人才培养从数量到质量的提高,内涵式发展从十八大的“推动”到十九大的“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我们应该找到自己在高等教育发展梯队中的定位,抓住机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