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校园 > 正文

法学院:三位一体 打造思政育人新模式

“思政进行时”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08

本网讯(通讯员 姚秀芬 记者 毛鸽)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培养法治人才过程中需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法学院在探索培养新时期法学与社会工作人才时,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举全院之力,构建了综合导师、专业教师、实务导师和校友力量三位一体的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思政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落实综合导师制  专业引导与思政育人齐头并进

法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通过落实综合导师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自2010级学生开始,学院制定了《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管理暂行办法》,为大一大二班级配备班级综合导师,班级综合导师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教师担任,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学院倡导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解决本科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施班级导师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学院融学生培养与教学和管理于一体,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指导,构建起以学生为本,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平台。教师“思想上引领,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就业上引导”,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

学院教师在担任学生综合导师的过程中,不计个人付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专业上训练学生,在思想上感染学生,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学院一位教授带领的导师组成员,从03级的校友到14级在校学生自发形成“天平公益行”团队,为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同时在2017年6月向法学院捐赠60万元设立“天平公益行”基金。基金执行主席、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06级校友吴晓洁表示,导师在校期间给予自己专业上的引导,她对自己法律职业的熏陶使得自己在作为一名法律人的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导师关爱学生、乐于助人、投身公益服务的信念给了自己和师门同学们很大的影响,也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同学们产生了感恩、反哺母校的想法,捐资成立了“天平公益行”基金。

强化专业教师育人意识  政治素养与教学科研能力齐抓

学院培养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师德心”和“素养情”,认识到作为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固然重要,一颗“立德树人”的心更为重要。学院注重对专业教师育人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行多维度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学院党委始终把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重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学院党委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期间的重要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正确的法律观念指导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讲政治、守正义、恤民情、精业务的法律和社会治理职业道德。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上的45分钟,同样需要课前的十年功。学院将党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组建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助讲培训机制,把青年教师扶上马送一程。新进教师在第一年授课的同时,旁听资深教师讲授的同一门课,在每节课的推进过程中找问题、比差距、提水准。这种做法既培养了青年教师,又确保不同班级的学生获得同样的教学资源,最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育人水平更进一步。在这样的教学技能提升培养模式下,学院王婷老师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获学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

学院使广大教师凭借专业“育人”学有榜样,做有示范,教有方法,为“全程全方位育人”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学院十分注重教师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经验互通,每年召开国家项目申报系列辅导会,除了邀请院外专家指导外,学院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验的教师集体给申报人就选题、设计、文本提意见,这些申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为学院的财富。2017年法学院在学院专业教师人数不足50人的情况下,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4项(其中青年2项)、教育部青年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获批占全校1/4。教师的科研干劲与科研成果在学院范围内形成正向影响,学院设立“钱江法学论坛”,提升法学研究生学术兴趣,创新法学研究生学术意识,展现法学研究生学术风采,提升法学研究生学术能力。同时专设经费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非诉实验班科研创新项目,鼓励本科学生投身科研,2017年首次立项22个本科生科研项目。

整合实务导师与校友力量  创建互通共赢新局面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学院注重校企合作,整合实务导师力量,同时将校友力量纳入全员育人体系中,创建实务导师、校友与学院互通共赢的新局面,积极搭建校友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平台。

2014级开始,法学院非诉实验班教学中就开始引入资深执业律师担任实务导师制度。连续三年,杭州与宁波等地50余位的各大律所主任、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受聘为学院实务导师,学院还同时引入实务导师来校授课、实务导师提供实习、实务导师指导实践等多维培养方式,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法律行业人才的成长,注重师徒传承。在实务导师制的影响下,学院对法科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提升方面,向业界前辈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面对社会万象后保持正确的价值观等等,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道德养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比如,2015级非诉实验班学生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对法学问题的思考及实习感悟成果集《法府拾穗》已于近期正式出版。

随着校友工作的开展,学院越来越发现来自校友的巨大能量,学院主动将长期积累形成的校友资源优势转化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学院成立校友专职律师俱乐部,俱乐部校友多次来学院开展“控辩大赛”、“辩论赛”、“学长论坛”等活动,为学生现身说法,传授专业技能与人生感悟。学院邀请到“最美浙财人”校友作专场讲座,首届最美浙财人桃李奖章获得者李慧、第三届最美浙财人桃李奖竺飞雄分别返校为学生开展讲座。来自各行各业校友精英的现身说法,对学生来说更具亲和力与启发性,在学生中广受好评。“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法学院师生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在激情奋斗中绽放着青春光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