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服装潮流几度转变。从曾经的“一件衣服走天下”,到现在诸多种类的服饰。服饰是反映社会生活背景的一面镜子,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服饰变革以非文字的形式记录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成为时代发展的烙印和缩影。国人衣着服饰的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一系列变化的生动体现。
40年前,标志性的服装不是大花袄就是绿、黑、灰、蓝色等冷色调的“制服”。工厂里统一发放的工作服可以穿上多年,成千上万人穿着同一款服装,年复一年同一个样式。1970年代,由于物资匮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经常的事,家家如此。
改革开放后,“绿蓝黑灰”的帷幕落下,一种被称为“料子”的化纤纺织品“的确良”风靡全国。由于面料光滑,不易起皱,多用来制作衬衫和连衣裙。对于习惯了粗布、棉布的国人而言,不得不说是一场革新。“的确良”衬衫,一时间成为洋气、时髦的代名词。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姿多彩。1983年,布票废止,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服装的色彩也开始悄然改变,由单一的冷色调转变为五彩缤纷。西方和港台文化传入内地,给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审美与时尚。一夜之间,戴太阳镜、留长头发变成时尚潮流,喇叭裤、花裙子成为爆款,火遍大街小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踏上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逐渐开放,着装观念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港台热潮还未褪去,“韩流”随即袭来,松糕鞋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对象。日本漫画的风靡,又将水手服、超短裙送上潮流的顶端。国人开始注重服装的品牌、品质和款式。巴黎、米兰等时尚之都的资讯不断传入,人们的服饰样式也在不断更迭,紧身衫、吊带裙、单双排西服等款式层出不穷。
现如今,服装材质、款式、风格种类不断被细化,服装支出也成了家庭消费的重要部分。国民的时尚意识全面觉醒,更崇尚个性与意境,与世界无缝对接。一批有实力的本土优秀品牌和设计师横空出世,占尽先机,在各地时装周上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
国际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民族风也在走向世界。“中国设计”风潮在国内外市场日渐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作品出现在国际时装周上,国人不再盲目追逐西方品牌的脚步,而是展示“中国设计”对时尚的理解。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从追随潮流到引领风向,从膜拜国际名牌到欣赏国货和小众定制,改变的是心态,展露的是大国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