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浙财 > 正文

钱江晚报:别让上了一年课的师生还像陌生人一样互不认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01

“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集体症候,终日手不离机,甚至在上课时也不例外。为此,很多高校自发提出“无手机课堂”倡议,课前把手机收到课桌固定的一个位置,让学生安心上课。

而无手机课堂在各大高校中非常普遍,近日,一股学术新风尚在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悄然兴起,将无手机课堂和流动学术交流站结合起来,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搭起桥梁,拉近彼此心目中的大学之道。

学术流动交流站构建师生一对一交流平台

上了一学期的课,老师学生居然互不相识。这边大学生抱怨“找不到老师,索性不找”;那边老师叫屈“盼不来学生,索性不盼”。就在这不找不盼之间,大学的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异化。

为了让给学生学有所问、教师教有所答,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在无手机课堂中穿插了流动学术交流站,这可以说是个供老师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小型“沙龙”,时间不定期,参与人数规模维持在10人左右。

来自国际市场营销、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各个研究领域的教师都受邀担任讲师来到交流站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每次交流“沙龙”都会有特定主题,从“国内结构调整与全球产业重组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从“比特币”到“地方专业化和区域经济收敛”,选题范围十分广泛。

对学生而言,这是个增广见闻,培养兴趣的好机会。

“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氛围很好,不害怕说错话。几次交流活动后,我在日常看网络、报纸上的一些评论时,也算是‘有头有脑’了。”曾参加过六次活动的学生单如萍说。

这对老师而言这也是个了解学生的新平台。“平时上课是对着几十号人,在这不过十余人,我们有了很多一对一交流的机会。”经济课陈老师说。

除了专业的教师,流动学术交流站还将研究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一股新的讲师力量。研究生讲师将开设课题研究技能专题,传授实战经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实践能力。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在去年就推动组建了13个有志于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团队,这13个团队将在流动交流站中跟研究生“取经”。

“大学就是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跳板的地方,那些能够抓住机会,跳上跳板的人就会越跳越高。无手机课堂是为了唤醒关注学术的意识,而流动交流站呢就是提供场所、资源。这两个活动都是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希望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慢慢地扩大规模,实现由院到校的跨越,让全校学生获益。”活动负责老师汪风易说。

用废弃硬纸板制作800多个手机架每个寝室长自行保管

“来,帮我把手机插上,”朱豫立同学拍拍前桌的肩头说道。在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里,每两张桌子就会有一个手机架,上课前,学生纷纷自觉地“上交”手机。

“无手机课堂”是经贸学院一项“老牌”活动,自去年经济专业班的学生第一次自发提出该倡议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刚听说要上交手机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学生秦佳昕说,“后来到了教室,duang,看到海报跟手机架,置身其中,感受到严谨治学的氛围,手机对我也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据了解,在英语课等这类小班化教学的课堂里,在“无手机课堂”中穿插了“流动学术交流站”反响特别好。

“微信、淘宝、微博这些对学生的吸引力确实很大,不过宣传海报跟手机架都起到了提醒作用。他们对课堂的关注度提高了不少,此时,就要架起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流动学术交流站’给了我们交流的机会,互动增加了不少,其实在课外大家也应该少使用手机。”英语系的腾超老师说。

从倡议书到活动推广,都是学生在“出谋划策”,老师只是“配角”。学生利用废弃的硬纸板制作了800多个手机架,一个手机架能放置四台手机,寝室长负责手机架的保管和携带,以此保证每节课手机架都会“如约”出现在课桌上。

“去年是学生发起的,效果很不错,今年学院里决定来‘推’一把,将活动推广到全院。”汪风易老师细心地说,“难免会有一些否定的声音,但是我们都相信有必要让正能量发声,同时,我们还要改进,把‘流动学术交流站’更好的方式融入课堂中来。”

网址链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5-06/30/content_3088457.htm?div=-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