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依托专业认证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聚焦人工智能凝练专业发展特色

来源:信智学院                   发布时间:2020-10-10

 开栏的话:近年来,在国家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强化“育人为本、创新为魂、特色为要”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网从今天起邀请各学院教学院长,结合工作实际,并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畅谈如何通过聚焦本科教学建设、凝炼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实现本科教育提质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目标。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的全面振兴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浙江省而言,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供给,省属重点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近年来,信智学院党政协同,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聚焦人工智能新发展,建设“智能+”专业特色方向,探索智能时代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度重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来保障专业教育质量,其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2018年,学院确定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试点,着手推进专业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学院通过组织多轮次的全员培训、学习,不断深化对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理解,以学生产出导向为依据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学院各系部密切联系行业专家,依托专业骨干教师,按照认证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优化教学体系;改进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按照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课程目标重新设计学生产出的评价方法;从专业内涵建设出发,稳步推进“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建设。学院行政、教学、实验中心、学办等办公室,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往的管理绩效导向转向有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导向,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制度的建设,陆续出台教学建设经费配套办法、课程团队管理办法、推进本科生学业规划指导工作通知、“金课”培育项目资助办法、本科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等文件。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有序推动四个本科专业的认证工作。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以人文社科类三级专业认证为标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持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加快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近年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期间,学院提前开始谋划人工智能特色人才培养。2018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本科“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试点项目,2019年获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申报各类财政专项建设项目,完成了人工智能体验园和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服务实验室建设,学院实验中心“人工智能与管理工程实验中心”获批浙江省“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工智能实践教学的基础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学院四个本科专业围绕“智能+”建设特色方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基于信息系统的智能决策为特色方向,电子商务专业以智能商务为特色方向,软件工程专业面向金融服务工程领域培养智能软件开发人才,人工智能专业聚焦数字经济行业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才。同时,学院还增设了人工智能微专业,从2018级本科生开始,各专业学生都可以通过完成18个学分的人工智能核心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将获得学校颁发的人工智能微专业证书。截止目前,全校近两百名学生参加了人工智能微专业的培养计划。

紧抓人工智能课程团队建设,开发人工智能新课程。学院大力发动各系部骨干教师,建设人工智能教学的基础课程团队和专业课程团队。面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需求,通过课程团队专项资助计划,重点建设了《智能时代》《Python程序设计》《Python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每学年覆盖全校约两千名学生;围绕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政务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专业应用需求,学院依托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骨干,陆续建设了《机器学习》《文本挖掘》《商务智能》《数据可视化》等专业课程,并通过大量的行业应用案例来加强学生对于“智能+经管”的理解。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紧抓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深化“智能+”的新工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等,建设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大平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学科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的融合渗透,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讯员 陈远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