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校园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话变化:白烟散尽显新城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18

朔北的寒风悄然而至,将金黄的秋叶一一击落。寒冬已至,面对凋亡的生命,我不得不感慨又一年的烤火期即将到来。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从烧煤取暖到暖气过冬,供暖方式的变迁,相伴40年。

我出生于1998年,正值改革开放20年。那个时候家里还比较穷,一家五口挤在一间25平米的平房里,家里的条件仅能达到温饱,过得十分拮据。在当时,空调还是一件较稀罕的电器,造价高、功率大,在我们这样的家庭,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当时家人最怕过冬,想尽办法与“严寒”作斗争。国庆节假期一过,家人就开始着手囤积蜂窝煤了。一个个布满煤灰的工人用拴着铃铛的手推车将几百公斤的煤从卡车上卸下,母亲和舅舅赶紧用防水布将其捆好,整齐的摆放在早已腾空的院子里,父亲在和工人紧张地讲着价钱,而年幼的我在一旁摆弄着车旁的铃铛。11月中旬,烤火期就逐渐拉开序幕了,家家户户装好烟囱,点好炉子,第一缕白烟便直冲云霄。无风的时候,白烟直着身子,向着天空的方向飘然而去;起风的时候,白烟随风而散,袅袅娜娜,为充满诗意的胡同院落带来一丝生机。夜幕降临,父母下班回家,用炉子上烧开的热水暖身子,众人围坐在炉子旁的餐桌上,享受一天里最悠闲温馨的时光。

2002年的一个夜晚,一次猝不及防的意外打破了家里往日的宁静。那夜格外的寒冷,即便炉子烧的很旺,家里依旧到不了10℃。面对挤在床上瑟瑟发抖的孩子们,父母选择夜晚不封炉,好使屋里稍微暖和一点。但夜晚更低的温度没能使火炉经受住考验,煤炭的不充分燃烧使大量的一氧化碳弥漫在屋里。多亏舅舅半夜发现得及时,和邻居将中毒的我和家人送到了医院,脱离了死神的魔爪。但数千元的住院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经此磨难之后,我惧怕寒冷,更害怕只有日益老化的火炉的冬天。家里的境遇令人无奈,但外面的世界却很精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加快,党和政府陆续推出了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政策,让百姓对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多年来对外开放的积累,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西方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一次次潜移默化的“大培训”中,我们的人口素质大幅提升,实力不断增强,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我们家就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曾经的胡同和平房,变成了砖砌的7层小洋楼,门前的青石板路换成了崭新柏油路,居住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城市的面貌好似焕然一新。在如此现代化的居住条件下,烧煤点炉子取暖已不再与城市的发展相匹配。于是各家各户纷纷淘汰了火炉,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地采暖,由市区统一的供热站通过燃烧清洁能源提供暖气服务,屯煤点炉子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如今,家里的地板暖了,屋里的温度高了,安全隐患不复存在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烟囱中的白烟散尽,春和景明,新风扑面,城市的面貌美如镜。

每每年末,放假归乡,徜徉在没有白烟的社区,文明、进步、发展、富裕之风迎面吹来。走进家门,强大的暖气令室内温暖如春,家人笑逐颜开。烧煤取暖注定已成为历史,深藏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而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崭新的供暖方式,却真真实实造福了千家万户,温暖了几代人的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