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新质生产力和积极财政政策”分论坛举行

来源:财税学院、科研处                   发布时间:2024-05-23

近日,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浙江财经大学主办,财政税务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新质生产力和积极财政政策”分论坛在下沙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尹恒,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汤玉刚,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教授周波,南京大学商学院(准聘)副教授金刚,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冀云阳,以及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金戈、教授鲁建坤和副教授田磊出席本次分论坛。分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财政税务学院院长付文林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尹恒作报告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汤玉刚作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教授周波作报告

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金戈作报告

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鲁建坤作报告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冀云阳作报告

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田磊作报告

南京大学商学院(准聘)副教授金刚作报告

尹恒等八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技术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微观机制与财税政策选择”、“有效市场规模,创新扩散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基础设施的增长: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财政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点与实现路径”、“绿色信贷政策与产业链集聚”、“财政补贴助力可持续发展:人才政策支持与企业ESG表现”、“横向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融合”、“经济增速放缓情形下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等主题作了主旨报告。

尹恒通过分解企业技术创新效应,识别出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企业效率来降低企业成本和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两种机制提高了新质生产力,评估了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效应,并建议财税政策可以在微观效率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等方向着力。

汤玉刚指出,通过回溯工业革命,可以发现创新总是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当有效市场规模越过一个门槛值时,经济可能会进入加速的内生经济增长演化通道。因此,他呼吁我国需要更多有利于发展有效市场的创新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

周波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着力点,遵循新质生产力实践形成和演进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有效有为能动作用,使财政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金戈考察了中国基础设施增长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工业和非工业的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引入中国特征事实,推导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均衡方程,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的变动由社会需求和政府供给两股力量决定,从而为解释中国基础设施的增长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基础设施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并得到了省级和地市级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持。他建议,政府应积极响应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并努力提升供给基础设施的能力。

鲁建坤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可以促进专业化社会分工,提高生产网络的连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条件。横向转移支付体系作为我国特殊的财政体系,在完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策目标基础上,是否也会给市场融通带来新的推动机制,是否也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冀云阳副教授表示,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而人才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他通过对人才政策的效应评估,发现人才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绿色技术创新产出、提高管理层多样性的直接作用机制以及嫁接政府资源激励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和优化管理模式的间接机制,提升企业环境责任表现、社会责任表现和公司治理水平。因此,他呼吁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提升人才政策精准性,并为人才政策的有效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田磊指出,中国财政政策刺激效果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存在系统性差异,如今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放缓期,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发现,无论经济处于稳态期还是增速放缓期,政府投资与消费均能产出较强的刺激效果,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政策则主要在稳态期发挥较好的刺激效果。

金刚提出疫情出现之后产业链不能再单纯的以效率为优先,还要更多的讲究产业链安全的观点。一方面阐述了绿色信贷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阐述了产业链集聚除了有规模效应之外,还有循环减排效益的机制,同时呼吁产业链应更加有韧性,更容易去应对一些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完整诠释了绿色信贷政策与产业链集聚这一主题。

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旨在搭建国内深入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梳理总结地方改革实践经验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分论坛为了解新质生产力形成和演进规律、推动政府发挥有效有为的能动作用和发展创新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新的见解和政策建议。

(编辑:赵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