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保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网特推出“争创一流•综合改革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各部门近年来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内在驱动力成效,总结凝练综合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资产处紧紧围绕国有资产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两个核心,实施资产管理“六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探索绩效管理、推进管理改革,构建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推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提升效能,助推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建设。
资产制度体系化
以改革为引领、创新为支撑,构建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经营性资产暂行办法》等21项制度并形成汇编,形成资产、采购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凸显学校内部管理人主体责任,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提升学校资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资产管理信息化
结合资产云2.0试点改革,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多系统有效对接。自主开发周转房管理系统,实现申请、选房、退房、合同签订“一键完成”,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梳理、规范采购业务,实施采购系统再造,实现OA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有效对接,采购业务办理“一键通达”。同时,通过“全过程管理、日常监督和专项治理”三项举措,强化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改革,多维度、科学反映资产全貌,为资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提升资产和采购管理效益效率。
资产预算一体化
通过将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环节,实现资产预算一体化“三步走”。一是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统筹考虑,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从源头实现两者深度整合。二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即通过核算、配置、存量变化等基础数据的动态反馈,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支撑。三是加强全局的科学统筹,即结合资产存量情况,审核新增资产配置预算,通过两者协调统一确保预算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确保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资产调配标准化
推行公用房定额核算以及有偿使用管理模式,规范公用房使用流程和具体标准,推动公用房有序管理和合理调配。建立低效运转、长期闲置或超标准配置资产调配统筹机制,通过管理系统,依托数据分析,控制单部门使用效率不高但又必备的设备配置,促进资产整合,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变“低”为“高”,提升现有资产使用效能。设立资产借用仓库,通过“调、借”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益,节约购置投入。
资产使用绩效化
将绩效评价机制引入学校资产使用管理,探索构建科学高效的资产绩效管理体系。构架包括单位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定量指标以及资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资产购置标准、预算计划执行、资产账实相符情况等定性指标的考核体系,提升资产使用率。完善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营模式,构建“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现代治理模式,加强经营性资产绩效管理,三年共实现经营收入近1.24亿元,有效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实验室项目库建设绩效改革,通过分类绩效评价,加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评审力度,进一步提高实验室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提高实验室项目建设质量。三年共建设完成8个实验室1300余万元项目,成功获取4项省级重点示范中心项目。
资产处置精细化
通过系列措施推进资产处置精细化,完善学校资产处置程序和权限,规范处置行为,严把“出口关”,推进资产处置“符合政策、程序到位、资料齐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创新处置方式,实现利旧再用、组装再用、整合再用,变“废”为“宝”,提升资产使用效能。盘活闲置资产,全面清理学校335套周转房,知难而进,解决市区20套存量房40余年历史遗留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收回游离在外的原财政印刷厂房产,依法出售市区历史遗留存量房,让“死资产”变“活财神”,提升资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