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保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网特推出“争创一流•综合改革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各部门近年来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内在驱动力成效,总结凝练综合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与魂,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大思政”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推进“一个任务、两翼阵地、五个协同、十大计划”建设,搭建“纲、本、基、径”,全力打造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12510”大思政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优化“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抓一体统筹推进,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育人工作机制。系统性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施工图、明确责任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制定学校《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建成“三全育人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思政工作主体责任,将思政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目标、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等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责任体系、二级单位年终目标绩效考核等,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育人阵地前移,推动责任落地落实。形成了一个党委班子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十余个校党委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二十余个二级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百余个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百余名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数百名党员干部教师精心育人,千余名党员主动联系,万名积极分子主动带头,数万名学生积极融入,形成了“个十百千万”三全育人联动机制。
抓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强化师生思想政治素养,筑牢政治信仰。强化“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建立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求真讲坛、理论宣讲和党员联学的“领学、导学、促学、展学”四位一体学习体系。出台学校《政治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师学习计划》等,坚持每年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网络调研、健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青年宣讲制度,把集体学习研讨与个人自学、专家辅导、专题调研结合起来,丰富活动形式,注重研究阐释,传承红色根脉。建立“金师金生”创新理论宣传团、“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传团、“浙财·青年说”青年宣讲团等,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切实把“两个维护”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全体教师遵循“三全育人”鲜明导向的行动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形成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的良好局面。
筑牢“两翼阵地”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
聚焦育人主体大协同,全面丰富校内育人阵地建设。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制定学校《校领导讲授思政课实施办法》,落实校领导班子带头走进思政课堂讲课听课制度,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专题全体校领导走进教室上形势政策课。按照“八个统一”要求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形成“思政必修课+通识课+四史课”15门课程在内的大思政课程群,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名教师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等。立项建设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教学团队,学校获批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校,已在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20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4个。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百年·初心”沉浸式情景思政课,举办“百年党史”系列宣讲活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围绕国家时政热点,激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汇聚育人力量大融合,不断拓展校外思政育人阵地。持之以恒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建成南湖革命纪念馆共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陈望道故居、武义下山脱贫纪念馆、临安上田村等在内具有浙江特色的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13个,形成一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持续深化推进“百名学子”系列、“家燕归巢”、“深度文化之旅”等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形成一批常态长效、规范运行、广泛参与的项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学生走进纪念馆、革命旧址、博物馆等场所深入学习和体验,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
深化“五个协同”建设 形成全过程育人立体场域
坚持“协同化育人”,探索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路径。构建教师思政、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文化思政和队伍思政交融贯通的“五个思政”工作体系,优化总体思政育人布局。
做实教师思政,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建立起多层级的师生交流平台,出台学校《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细化学校综合导师工作职责,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体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筑牢学科思政坚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出台学校《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文件》,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积极发掘各学科各专业思政元素。全面梳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任务之一,唱响同向同行育人主旋律。着力建设文化思政,推进文化滋养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建设富有特色、内蕴丰富的校园文化,通过打造浙财校园十景、求字系列石刻、求廉雕塑、融媒体实验中心等文化育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积极打造文化育人阵地。通过校园网、官微、官博、官方视频号等媒体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等优秀传统文化及身边的师生先进典型,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以德育德,不断提升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队伍思政为聚力点,构建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推进全员育人与思政教育齐驱共进,使每位教职员工都成为思政育人的成员,通过打造“建设一流机关、树立一流作风、争创一流服务”,将思政教育成效作为考核内容融入相关制度设计和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实效上,切实做到“心中有思政、脑中谋思政、手中做思政”,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同时,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育人,建立“五育”并举长效机制。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供给、话语体系、传授形式,积极开展渗透式、启发式的隐性教育,近三年,学生中涌现出“见义勇为”陈舒昂、曹元凤,陆晓婷校友;“风云浙商”谢如栋校友;浙江最美“国门”护航人马義超校友;“自强之星”张嘉为、季伟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荣获省级以上各类文体表彰1200余人次。
开展“十大育人”计划 实现全方位育人矩阵覆盖
深入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抓多方联动协调,把构建“十大育人”计划育人体系作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切实发挥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以“高度、宽度、深度、亮度、温度”引领“三全育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大协同”、育人机制“全贯通”、育人要素“深融合”。
紧扣育人特色品牌,强化育人示范引领。连续组织开展思政精品项目的培育工作,紧密围绕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学校思政工作重点任务及发展需要,通过树典型、找问题、摸规律、求实效相结合,针对性孵化培育思政项目,持续性扶持建设发展型项目,灵活性资助支持年度思政重点工作,通过“学院(部门)自主申报-学校遴选培育”“学校委托立项-学院(部门)承办建设”的双重路径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建设思政精品项目,推进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扩大育人覆盖面和影响,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和财大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
近三年来,学校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金微课”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 3项,展示活动14项。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获第二批高校智慧思政特色应用试点单位,建立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获“我最喜爱的高校思政老师”称号2人。获省高校思政微课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和优秀组织奖,省高校微型党课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入选《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丛书》案例10项。培育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39项,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20项,编纂《学校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秀案例汇编》,评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先进单位8个,各部门和学院都争先进、创特色,形成创先争优、互相促进的良好育人局面,探索出一批具有财大特色的示范性育人项目和品牌,学校思政育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