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财要闻

首页 > 浙财要闻 > 正文

【开栏的话】风正好扬帆,奋进正当时。进一步推进教风、学风、作风(“三风”)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五育”并举,巩固和提升“浙财金生”培养质效的关键举措。为宣传学校在进一步推进“三风”建设中的做法和成效,特开设专栏,讲认识、谈举措、展成效。

“三风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三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打造“金课”的首要前提。“三风”建设落到课堂教学的最实处就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本期让我们走进课堂,去了解优质课堂背后的“三风”密码。

从要求“抬头”到吸引“抬头” 

优质的课堂离不开有吸引力的硬核内容

走进外国语学院孔飞燕Flying老师的大学英语课堂,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聚焦讲台,时而因一段热梗翻译哄堂大笑,时而为科技议题的深度解析屏息凝神。从“TikTok难民”到“DeepSeek撼动AI霸权”,从《哪吒2》的票房神话到春节申遗的文化担当——大学英语课化身成连通时代洪流的“知识直播间”。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八个平行班近400名学生,不论是视听素材,还是讨论话题、学习重点,孔飞燕都会结合学生专业差异“对症下药”;每个学期的课堂材料,更是融入当下热点话题和国家时事。这样“横向”的因材施教与“纵向”的与时俱进,不仅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专业性,更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财政税务学院王婷老师看来,要想让学生“抬头”,就要让课堂内容主动走近学生。在《中国税制》教学过程中,她发现抽象的税收理论知识和更新频繁的税收政策法规让这门课程显得“高不可攀”。为此,她将“如何让学生便于理解并学以致用”作为教学设计的难点和重点,把复杂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运用案例法、故事引入法、制度背景溯源法等,与学生讨论当下热点税收问题,透过枯燥的法律制度条文诠释其背后鲜活的内涵。从“税收政策的复杂迷宫”到“数字经济下的税务创新”,从《个人所得税法》的深度解读到绿色税收理念的社会担当,课堂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学生们手中的,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法规条文,而是洞察经济脉搏的“知识导航仪”。

从被动“抬头”到主动“抬头” 

优质的课堂离不开有温度的师生互动

“真正的教学创新并非单向灌输,而是需要师生共建共创、良性互动。”会计学院金一禾老师说道。面对《战略商业领袖》课程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角色体验缺失”等问题,她创新构建“1+N场景教学体系”,以教室场景为原点,向网络、校园、企业、行业、国际等多维场景发散,形成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三维一体的互动模拟场景。在商业企业场景下,学生作为“企业高管”,需在虚拟商业环境中制定并购方案;金一禾则化身“董事会智囊”,通过“若遭遇突发舆情危机,你的品牌修复策略是什么”等犀利提问,倒逼学生跳出传统理论框架,寻找更适宜的战略决策。“金老师总能在讨论僵局时抛出关键问题,让我们从‘理论搬运工’变成‘策略设计师’。”23级学生赵子怡坦言。

如果说金一禾老师的商业课堂以场景化互动重塑师生互动维度,那么财政税务学院郑家兴老师的《国际税收(双语)》课程,则以“思辨交锋”开辟了“专业知识 + 价值引领”育人的新战场。在“高阶思维课堂”中,郑家兴将复杂的国际税改案例拆解为“线上研讨+线下谈判”双线任务:学生先在云端平台分析欧盟数字税法案,提出反避税策略并接受AI系统逻辑评分;线下则化身跨国企业税务总监,与扮演OECD专家的郑老师展开模拟谈判。师生在一次次“提问—应答—迭代”的循环互动中,实现思维“碰撞”;通过“碰撞”,发现知识漏洞、解决方案缺点、传递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导向。

从“课上抬头”到“课下抬头” 

优质的课堂离不开课后实践的全方位托举

如何帮助学生从课后懒惰、懈怠、犹豫中“抬头”,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社会实践中去,孔飞燕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自创的英语公众号专栏“Flying Weekly”和视频号“飞燕Flying”不断延伸课堂边界,将英语教学与热点话题、中外文化、时尚娱乐结合,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主旋律,寓教于乐,让师生关系从“单向传授”升级为“多平台联动”的伙伴式成长。从教室到云端,“抬头”成了一场无声的接力——当知识跨越课堂边界生长,学习的姿态便不再有“低头”的余地。

为破解课后实践“融而不深”“偏而不广”的痛点,法学院刘芳老师以“实践育人”为核心,探索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实践体系。她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将课程思政聚焦于社区治理、弱势群体帮扶等真实场景,指导学生用大数据分析社区需求,由‘纸上谈兵’真正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同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与敦和慈善基金会、恩宝公益基金会等12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其中,敦和基金会不仅捐赠1.4万元支持学生实践,还派项目经理参与“双师课堂”。“企业需要能设计服务、评估成效的复合型人才,这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刘芳表示。近两年,学生团队斩获省级学科竞赛奖6项,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团队“流动儿童深度陪伴”项目入选钱塘区重点志愿服务工程。

步入新学期,学校“三风”建设如火如荼,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校深入推进,“优教风、强学风、转作风”的理念层层渗透,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成为新常态。学生低头玩手机、不参与课堂的情况明显减少,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低头率”降了、“点头率”高了;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三风”建设不是急功近利的“一阵风”,而是一场久久为功、常态长效的“四季风”。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驰而不息地把“三风”建设工作实效,转化为意气风发再向前的内生动力,为学校“K+MAQ”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支撑。

(记者、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