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进一步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5月7日,学校“使命文化年”启动会暨“崇实讲坛”第六讲在学术第四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原校长、浙江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应邀作题为《大学的逻辑》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长、党委副书记魏江主持。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干部,执行院长、学术院长、学术副院长、部门专聘副职,宣传思想文化联络员,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林建华教授从大学的逻辑出发,围绕教育的基本属性、人类的根本性活动、大学的出现发展与演化、大学的基本职能、教育的逻辑、知识开放时代等六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复杂和多元性。他表示,大学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源泉,应当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好的教育是解放心智、释放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教育是忘掉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默会知识”——即创造力、批判思维与人文底蕴。大学须从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学校边界三方面重塑生态,注重跨学科合作与实际应用,教育的本质是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应注重培养创造力和价值观,避免陷入工具化思维。

面对知识开放和人工智能的挑战,林建华教授表示,大学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重新思考和构建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文化的培养,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魏江表示,报告以哲学思辨剖析了高等教育本质,给我们带来了 “哲学思辨,穿透迷雾”“双元思维,把握平衡”“内外兼修,推进改革” 三大启示,既有哲学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为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注入理论动能。魏江还向林建华教授赠送了书籍,该书聚焦高等教育改革与跨界创新,他表示,学校正处于实施“新财经战略”攻坚期和建设“登峰学科”决战期,需以开放姿态整合资源,此书既是对林教授对于大学教育思想的呼应,也象征着学校对跨学科发展路径的探索决心。
报告会的最后,林建华教授与学校师生代表进行互动交流,回答了关于教育的本质、教师评价、大学文化浸润和价值观培育等问题。此次报告会不仅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大学逻辑和未来教育的平台,同时激发了大家对大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思考。

在“使命文化年”启动仪式上,魏江作题为《前瞻百年 涵育精神 开创浙财崇实文化新纪元》的讲话。魏江强调,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既是大学教育的生发之根、立命之本,也是涵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宝库。一流大学不仅有一流设施、一流教学体量和规模,一流老师和学生,更应该有一流精神,一流文化。大家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心聚力、担当使命,为一流财经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魏江深入阐释了“使命文化年”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就如何推进“使命文化”建设,魏江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提高认识,深刻把握“使命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使命文化建设不是锦上添花的“软任务”,而是关乎师生行动的“坐标系”、学校前途命运的“硬支撑”。“使命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是落实“新财经战略”的基础支撑;是破解学校发展瓶颈的根本依托。二要明确路径,扎实抓好“使命文化”建设重点工作。“使命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场景文化等方面系统发力,通过培育和弘扬一流文化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学术氛围,引领和支撑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通过实施精神文化铸魂,让崇实创新融入血脉;实施制度文化筑基,让治理体系彰显效能;实施行为文化塑形,让知行合一蔚然成风;实施场景文化赋能,让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三要强化保障,凝聚形成“使命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闭环管理,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协同联动;坚持师生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魏江号召全体师生要以“浙财发展有我”的担当,全力推动文化建设与“新财经战略”同频共振,一起建设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的精神家园,以文化软实力铸就发展硬支撑,全面开启“十五五”崭新篇章,前瞻百年浙财新风华。
校党委副书记徐晓东在主持时表示,魏校长的讲话振奋人心、发人深省,为我们擘画了文化强校的战略蓝图。大家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将“使命文化年”建设作为践行“新财经战略”的精神引擎,让每一次行动彰显文化力量,共同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新篇章!
(记者、编辑:赵蕾 摄影:胡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