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财要闻

首页 > 浙财要闻 > 正文

本网讯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提升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9月5日,学校在学术中心四报举行2025年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培训开班暨“辅导员行动学习项目”启动仪式。校党委书记、校长魏江,校党委副书记徐晓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负责人,“铁三角”试点项目团队,全体新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上,魏江为“辅导员行动学习项目”导师——文华创新学院党委书记沈晓敏、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童玉玲、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虹、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景、数据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雪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燕、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杨小恩颁发聘书。

魏江作《为人而育,以文化人》专题报告。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怀着对教师事业的深厚热爱,以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践行育人使命,通过形塑“K+MAQ”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前沿系统知识、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素质优良的中流砥柱型人才。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他指出要构建“三融合、深交叉”的培养体系,通过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壁垒,科教融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重点打造数智*财经、科技*财经、产业*财经等交叉融合新方向;在教学组织上,横向以真实项目为前台牵引,纵向贯通学院、学校、社会三大平台作后台支撑,形成项目牵引与平台赋能的双轮驱动格局;思政队伍建设上,通过机制铸魂创新工作方法,依托能力淬炼打造思政铁军,借助发展赋能搭建成长平台,切实破解学生思想困惑,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扫清学生成长迷雾。

徐晓东在致辞中强调,学生思政工作是学校落实“新财经战略”、培育“浙财金生”的重要支撑。他希望思政工作队伍胸怀“国之大者”,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要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日常谈心,以真情叙事凝聚共识、筑牢信仰根基;聚焦能力提升,创新思政工作方法,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思政工作,提升工作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强化协同育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推动项目主任、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学业指导、生涯发展、心理关怀和价值引领等方面深化协作、有效互补,真正实现“1+1+1>3”的育人合力。

“青蓝传薪计划”导师代表童玉玲围绕“我们是谁”与“我们怎么做”两大核心问题,分享了她曾经作为老学工人的育人理念与实践经验。她认为,思政工作者要坚持从书本中学理论、向前辈学经验、在实践中感悟提升,不断夯实业务根基、增强思政引领能力,真正做到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

艺术学院张晓晨老师作为班主任代表发言,分享了她以专业与热爱引领学生成长的育人实践。她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场“温暖的陪伴”,应始终从“人”出发、回归到“人”的成长,要基于学生特点构建“因材施教、分层引领”模式,将思政工作融入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时代、表达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黎超结合五年一线工作经历,分享了对于“亲其师,信其道”的深刻体悟。他建议辅导员们及时回应学生需求、真诚解答疑惑,并以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仪式上还举行了庄重温馨的“学工使命”接力礼,学校将老学工人的宝贵经验凝练成育人箴言,制成一个个书签。童玉玲将《导师寄语》传递给学校首位新入职博士生辅导员赵英浩手中。这一传递不仅象征学工精神的薪火相传,更承载着厚重的责任、温暖的期许与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激励新一代学工人坚守初心、接续奋斗。

本次培训设置专家报告、工作实务、分组研讨、素质拓展等多个模块,兼顾理论提升与实践导向,注重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引领力、胜任力和创新力。同时,启动了第一期“辅导员行动学习项目”,聚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凝聚力建设、高质量升学就业等重点难点,组建行动学习小组,通过“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实践推进-复盘优化”的闭环模式,引导辅导员将工作“痛点”转化为学习“重点”,将实践“难点”转变为成长“支点”。参训教师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积极交流研讨,努力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扎实能力与生动实践。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