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文华创新学院执行院长 叶舟)在浙江财经大学“使命文化年”建设纵深推进之际,文华创新学院作为学校新财经拔尖人才培养的荣誉阵地,始终以清晰的使命锚定方向,以明确的目标驱动实践,以高远的愿景凝聚力量。我们以“使命文化大讨论”为契机,秉持“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精神,构建起扎根时代、面向未来的育人理念体系,努力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攻坚的“实验田”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示范区”。
当前,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冲击和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是文科不再需要了吗?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能够整理出规律的东西都可能被替代,而作为研究“人”和研究由人组成的“社会”问题的文科,才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科”本身失去意义,而在于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之变。
面对数智技术重塑财经领域的浪潮,学校以“跳出财经发展财经”的视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荣誉学院-学科性学院”战略耦合体系,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浙财方案”。
回应时代之问的教育重塑:构建个性化育人新体系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人才培养。学校将“创新教育生态,育成完全人物”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一生一方案”改革,致力于实现三大重塑:重塑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画像、学生选择”为核心的个性化体系,真正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的有效对接;重塑组织体系,打造“荣誉学院—学科性学院”协同发力、学术引领与成长护航并重的新型育人架构;重塑管理机制,推动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基本单元重构人才培养流程。这一改革将推动教育实现三大转向:从“批量的预设供给”走向“需求导向的个性定制”,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建构”,从“就业导向”走向“终身发展”。
作为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文华创新学院自2023年组建以来,肩负“双重使命”: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验田”,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学院以“一生一方案”为抓手,推动个性化培养与“K+MAQ”目标深度融合,构建“财经基础 × 数智科技 × 人文精神”三维交叉的培养体系,尝试破解“大规模、个性化、高质量”这一教育不可能三角。
文华创新学院将以更加自觉的使命意识、更加系统的改革举措,持续深化对学校使命文化的理解与实践,在“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作出有力回答,为学校在新的跨越发展贡献“文华智慧”与“文华方案”。
价值重塑,机制创新,实现“非对称创新”
1.目标导航、重塑价值:明确培育“全周期”的拔尖人才目标
如果说使命是方向罗盘,目标便是精准导航的坐标。学院以“培养适应职业生涯全周期跨度的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起兼具时代性与前瞻性的人才培养图景。这一目标突破了传统财经人才的能力边界,直指人工智能时代对 “人类智能赋能人工智能”的核心需求。目标的内核是“K+MAQ”的协同培育。在知识结构上,追求“厚基础、深融合”的跨学科特质,通过数智技术与会计、金融等国家一流专业的深度赋能,打破学科割裂的局限;在能力塑造上,聚焦“强创新”与“战略思维”,让学生具备应对复杂财经问题的实战能力;在素养沉淀上,强化“人文精神”与“国际视野”,通过剑桥大学访学、社科大研修等载体,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格局的品格底色。
这一目标始终贯穿“终身发展”理念,通过“数智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赋予学生适应未来20年行业变革的核心能力,而非局限于当下的技能训练。2025年文华创新学院招生生源全线跻身全省前6%的突破,正是社会对这一培养目标的高度认可。
2.机制创新,组织赋能:构建“新范式”教育生态愿景愿景是使命的升华,是目标的延伸。学院的长远愿景,是成为国内新财经拔尖人才培养的标杆阵地,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文华经验”。在培养模式上,持续深化“一生一方案”的个性化体系,以“岗位画像、学生选择”为核心,让“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人”与“学校培养什么人”形成对应。在组织体系上,构建“荣誉学院-学科性学院”相互耦合、一体发力的新型组织体系,实现学术引领与成长护航的协同发力。在管理机制上,采用项目化管理,让项目代替专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作为一块改革实验田,学院将持续以“非对称创新”推动育人体系迭代,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让“进德修业,与时偕行”融入每一位学子的成长轨迹,让“跨学科融合”成为教育常态,我们相信,这片教育的实验田必将孕育出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担当的拔尖人才。文华创新学院将继续以使命愿景为引领,在新财经教育的征途中坚守初心、笃行不怠,为学校的新财经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而深厚的文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