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财要闻

首页 > 浙财要闻 > 正文

本网讯 11月8日,第八届中亚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暨区域国别学视阈下的中国-中亚研究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下沙校区举行。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郭华巍、省贸促会副会长葛咏梅等领导出席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副校长郑亚莉主持。国内外的60余名政企学界专家学者作专题交流,2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会议开始前,校党委书记、校长魏江会见了部分参会的中外嘉宾,并与他们亲切交流。

郭华巍在致辞中表示,省社科联始终将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积极筹备成立浙江省区域国别学学会,努力整合全省研究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打造高水平学术共同体。希望学校突出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深化国内外校际合作,大力推进跨学科整合研究,从财经视角探索构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中亚高质量合作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葛咏梅表示,省贸促会高度重视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打造了“浙里出海”等一批浙江贸促品牌,与浙江财经大学共同打造中亚研究院,加强对中亚地区经济、贸易、投资环境与政策的系统性研究,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四维深度融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接下来将继续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等优势,建设高端智库,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与投资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副校长阿尔达克•贝森拜致辞,他对学校主办此次会议所作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他表示,近年来欧亚大学积极推进与中国高校的深度交流,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派、文化互鉴、联合办学等务实合作,设立了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实体机构。未来愿进一步推进与中方高校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中哈两国人文教育交流贡献更多力量。

郑亚莉在致辞中指出,学校抓住中国-中亚合作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浙江区域和机制优势,与浙江省贸促会合作共建中亚研究院并获评省区域国别重点研究中心,与阿拉木图管理大学共建中哈“丝路学院”并获省级“一带一路”丝路学院立项,形成了“一极一地一镇”的办学特色,累计招收中亚留学生700余名,成为最受中亚学生喜欢的高校之一。接下来,学校将密切关注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制定,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浙财智慧和力量。

本次会议大咖云集,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进路》的特邀报告,他系统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剖析了当前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他强调,构建区域国别学学科共同体必须立足系统思维,注重整体布局;既要仰望星空,以学术理想为引领,又要脚踏实地,肩负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主旨报告环节,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直属战略研究所亚洲研究部高级专家阿塞特克兹•贾德拉、阿斯塔纳国际大学副校长凯洛特、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卢山冰、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教授赛肯·阿达依、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张宁、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等国内外专家嘉宾,分别以《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研究方法论在中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应用》《新欧亚陆地走廊的发展前景》《以具体项目合作,推动中国-中亚高质量人文交流》《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未来趋势》《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工智能合作》《区域施动性与区域国标理论建构》为题分享了深刻见解。来自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阿拉木图管理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中亚热点问题、区域国别学前沿问题先后发表演讲。

大会报告环节,中外专家和学者从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中亚非传统安全数字治理、区域国别文化交流实践等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作了主题报告,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智慧、新方案和新机遇。

经过全天的密集研讨,与会者不仅深化了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国-中亚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中亚合作前景广阔,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应进一步汇聚政校企地各方力量,加强理论与实践互动,共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本次会议由浙江财经大学主办,国际学院、中亚研究院、经济学院承办,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杭州市钱塘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疆伊利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协办。会议延续了推动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对话与合作的宗旨,为中国-中亚区域国别学者、专家、政策制定者及企业界人士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国-中亚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