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学校“使命文化年”建设启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紧扣“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以“创建浙江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目标,结合学院“十五五”规划编制、“一院一策”落地等专项任务,主动作为、突破攻坚,以改革思维激活使命文化年建设的内生动力。全院上下围绕“马院何为”“育人何为”“担当何为”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思想共鸣中凝聚发展共识,在行动协同中明确前进方向,为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扎实研讨:让“马院使命”扎根思想深处
学院将使命文化建设与党建引领、思政课创新、学科发展、师资培育等核心工作深度融合,组织开展多维度、全覆盖的“使命文化”大讨论,从领导班子到一线师生,学院严格遵循“全员参与、分层施策、靶向发力”原则,构建“领导领题—师生解题—专家破题”的三维联动大讨论体系,推动使命文化建设走深走实。
领导班子带头“领题”定向。学院党委将“使命文化”大讨论纳入中心组学习核心议题,先后开展3次专题研讨。在2025年暑期务虚会上,班子成员结合“十五五”规划起草工作,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关键任务展开深入交流,明确学院在党的理论创新体系化研究中的责任定位;同时聚焦校训与马院使命的内在关联,从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登峰学科的战略高度,重申“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方向,为全院讨论确立总基调、划定路线图。

师生群体协同“解题”发声。各党支部、教研部以专题学习、集体备课等形式开展专题讨论6场。教师群体围绕“思政课如何融入浙财精神”“财经特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等议题建言献策,累计形成“马院发展金点子”20余条,涵盖课程创新、科研攻关、师资培育等多个领域;学生群体则以“新时代浙财青年的使命担当”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读书会等形式,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专业成长的结合点,形成师生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

内外专家联合“破题”赋能。学院主动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知名学者、地方政府智库专家及企业、校友代表,围绕“使命文化与马院建设”开展专项咨询。其中,来自省内高校的专家提出“数字思政+财经实践”融合发展建议,企业代表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案例,为思政课案例库建设提供实践素材,有效为讨论注入实践维度的思考,拓宽学院发展视野。
凝聚共识:让“前行方向”清晰稳固
经过多轮研讨与思想碰撞,全院师生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马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担当什么样的使命”形成三大核心共识,为学院发展锚定方向。
坚守“马院姓马”的政治底色。全院一致认为,学院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之大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实践研学等方式,让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越筑越牢,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学科双向赋能,创新“思政育人”格局,协同推进“大思政”体系构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彰显“财经特色”的育人亮色。以学校“新财经战略”为指引,明确“双角色”定位——既要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也要做好财经人才思政的“领航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K+MAQ”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马院金生”辅助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财经专业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发具有“浙江味道、浙财特色”的系列案例库,系统梳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实践等典型案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践行“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在“守正”方面锚定方向、筑牢根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初心。坚守“立德树人”的正道,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使命文化年建设的全过程,以建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基地为重要抓手,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进学科、进课堂、进头脑”,确保思政课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在“创新”方面,拓展“发展谋划”的维度,科学制定学院“十五五”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一院一策”落地实施,争创浙江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长远的布局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为使命文化建设注入持续的动力。

“使命文化”大讨论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了“为何坚守”的初心,更找到了“如何前行”的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举全院之力推进浙江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工作,守牢思政育人主阵地,勇担学科建设新使命,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刘远琳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