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颐和园,虽与教科书上的风景图略有不同,却别有一番风味。从西宫门入园,触目所及都是些枯黄的芦苇。没有翠绿的点缀,此时的颐和园更像是一位端庄的贵妇而非活泼的少女。
那天京城是个难得的晴天,微冷,没有刺骨的寒风。昔日的皇家园林,几经洗劫,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沉淀着历史的痕迹。在这样一个游人稀少的日子,我觉得与这园子更近了,也更加接近那段历史。
绕着昆明湖走了大半圈,到了万寿山,院中的风景则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多了些许皇家的威严和大气。走上长廊,立即被上面那精致的彩画所吸引,一笔一划讲述着过去这里的繁华。我也惊讶于古人的智慧,能将这些故事如此生动地刻画在长廊上。
长廊边就是佛香阁,位于万寿山的半山腰。在上面所看到的景致是我那日游玩最喜欢的地方——半明半暗的十七孔桥,美得不太真实。走在路上,常常会揣测当年的那些王公贵族是带着何种心情畅游这园子的,总归是没有现代人那么自由,带着封建的枷锁或许无心体会这园子的美景。
常常和朋友讨论旅行的意义。朋友说是寻找震撼人心的美景,进而在这美景中获得生活的灵感。而旅行带给我的往往是一种超脱时空的感觉。像是读书时,在书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在颐和园里,我看到的是这古园曾经的经历。只有真实的站在那里,你才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历史。
喜欢在人少的时候,慢慢的看,慢慢的走,任凭思绪飘洒。有幸在这样美丽的冬日与一座古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