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2日,学校第四届“劳动主题月”教育实践活动——“双手造物,劳动焕新”劳动市在文化中心一楼火爆开市。校党委副书记徐晓东亲临现场,与近1000名学生共同参与这场独具匠心的市集活动。

本次市集由党委学工部主办,各学院和“学思・力行”劳动教育工作室承办,共设置了19个特色摊位,融合非遗技艺体验、创意手工制作、劳动成果展示等,为师生打造了一场全方位、沉浸式的劳动文化盛宴。
文化浸润:传统赋能劳动实践

当掐丝珐琅的流光溢彩与竹编的经纬韵律交相辉映,当扎染的蓝白世界与香囊的药香古意碰撞交融,非遗技艺在校园开启了一场跨世纪的对话。青年学子以现代审美解构古老符号,将非遗元素融入数字时代的设计语言,让风筝、传统绳结、漆扇等项目从历史长河跃入当代生活场景,实现创造性转化。植物拓印以草木为墨勾勒自然哲学,干花团扇拼贴重构东方意象,书法挥毫沉淀千年精神图谱,青年学生以创意劳动解码东方美学密码,于体验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重构与知行合一的美育实践。
劳动创新:创意赋能手作过程

市集现场,创意劳动成为青春表达的主旋律。财经特色账本封面手绘将货币符号与金融图表融入艺术创作,石膏娃娃涂鸦工坊以斑斓色彩诠释个性表达,插花、扭扭棒编织、粘土小摆件制作等摊位展现了材料重塑的无限可能。“谷子”搭建工作坊中,学生们自主制作心仪的手办,让劳动教育成为创新思维的孵化场;旧物再生站成为循环理念的践行者,废弃物品通过巧妙设计实现生命周期闭环。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深度体验与探索的平台,他们在劳动中释放创新潜能,于实践间领悟劳动价值。
劳动育人:成果展区里的成长印记

市集以“实践+展示”为模式,使同学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劳动教育的意义,感受劳动的文化内涵与创新活力。从剪纸到竹编画,从漆扇到点翠工艺,从钩织作品到书法作品,百余件展品的背后不仅是课堂劳动教育和学生创意的结合,更是劳动素养可视化的成长印片。展区还特别设置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板,系统展示“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建设、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劳动教育实践项目、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方式等,以数据图表、影像资料等立体呈现劳动教育在课程化、多元化、常态化、系统化方面取得的成果。

劳动市集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劳动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力推动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引导更多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着力培养崇尚劳动、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新时代浙财青年。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