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财要闻

首页 > 浙财要闻 > 正文

本网讯 五月的风掠过窗棂,携着草木清香漫入文馨阁。5月6日下午,校长、党委副书记魏江与首届“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代表开展第九期“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以聘书为契,以使命为锚,共同探讨“使命文化”与“培养什么人”等命题,进一步凝聚育人共识,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等参加活动。活动由校党委副书记徐晓东主持。

搭建平台 倾听青年声音

研究生联合培养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学生傅梦茜从统计学视角解析校园治理:“制度优化需在理性与感性间找到翻译器。”提出用“损失函数思维”平衡学生诉求、教师压力与学校战略,让决策逼近“最大公约数”。

财政税务学院学生郑迅提出助理团队需承担“倾听者”与“传话筒”双重角色,深入同学群体开展专项调研,将“志同道合者的建议”转化为民主校园建设的实际推力。

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袁晗喆提出“三个坚信”——坚信青年需回应真实需求、沟通需构建双向信任、责任需坚守承诺。他表示将以求真、务实、持恒三个原则践行职责。

会计学院学生李峥以三代“浙财人”身份表达对学校的热爱,立志成为“桥梁”,记录问题解决经验并传承给后续团队。

金融学院学生刘丞涛直言“学校如父母,代沟需桥梁”,计划建立“校长助理经验手册”,系统记录问题解决路径,推动沟通机制迭代升级。

金融学院学生季心芸坦言从“政策接受者”变为“过程参与者”的转变,表达了团队协作对个人成长的激励,承诺以“议题式调研”推动校园问题靶向解决。

管理学院学生周家源提出“建议直通车”和“连心桥”计划,主张通过校情通报会实现信息透明,确保政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法学院学生肖晶鑫提出以数字化工具升级校长信箱,将“饮水机增设”“选课系统优化”等细节诉求转化为“有温度的提案”。

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黄子怡以退伍军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提出“责任是行动的基石”,呼吁助理团队成为政策落地的“润滑剂”和学生需求的“传声筒”。

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财政税务学院学生陈彦廷以研究生会工作经历为例,呼吁“让图书馆抢座不再靠‘百米冲刺’”,倡导将服务从“活动执行”转向“价值孵化”。

校学生会执行主席、会计学院学生王军友细数校园文化品牌,表示“这些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让‘使命文化’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命力。”他提到党委领导下学生组织的转型:“从‘搞活动’到‘办实事’,把‘浙财特色’化作具体可感的幸福增量。”

外国语学院学生沈舟以学生干部经历诠释“服务即修炼”,提出“为同学打造温暖港湾”,让文体活动成为凝聚共识的载体,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颁发聘书 共绘育人图景

魏江给首届“校长学生事务助理”颁发聘书。烫金的校徽与姓名,恰似一枚“校园治理通行证”,是“校园治理合伙人”的承诺与期待。本次“校长学生事务助理”共有10名(2名研究生、8名本科生),分别来自9个学院。他们将担负起“小助手”“小参谋”“小纽带”的角色,发挥校情上传下达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校园治理。此项举措是进一步畅通学校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也是让学生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一种全新尝试。

聚焦使命 叩问育人本质

魏江强调,学校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学校将坚定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创新, 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做到“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方案”,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可以选择心仪的方案。“校长学生事务助理”要承担起连心桥、顾问者、引领者、参与者的角色,无论是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学校管理决策,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魏江对“校长学生事务助理”提出了四点希望和要求:一要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连心桥。要站在学校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换位思考,架起心心连通的纽带。在学校政策传达与学生意见反馈过程中,要深入解释政策背后的考量,准确收集并反馈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使学校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增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二要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学校发展的顾问者。要积极关注学校的各项事务,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议和方案,推动学校积极发展;三要树立榜样标杆成为引领者。要在思想和行动上走在前列,尤其在重要环节和关键时刻,要心怀“校之大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作为。四要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在面对学校组织的各项重大事项和活动时,要主动参与并带动同学们积极响应,全方位参与学校事务。在学校制定相关的文件政策时,要积极讨论并提出建议,代表学生群体发声,使学校决策更贴合学生实际需求,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与学校共同成长。

魏江强调,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新财经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三风”建设。当前,学校将切实通过“使命文化年”建设,进一步凝聚共识,提振师生精气神。魏江围绕“浙财的宝贵财富”“浙财的特质”“浙财学子的特质”“如何建设有气质的浙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魏江表示,学校自成立以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机遇发展,趁势而上,每一步都顺应时代发展,因时而起、因风而扬、因势而进,做到了“与时偕行、抱朴守真、崇实创新、心怀大者”,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财富。魏江强调,学校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浙财学子应心怀“国之大者”“校之大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学校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守做学者的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面对不良现象敢于斗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具备健康的身体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徐晓东表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一直以来坚持的首要问题。大学育人,首在立德,要培养心怀家国的担当者;大学育人,贵在开襟,要培养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大学育人,终在成己,要培养终身成长的奋进者。我们要培养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时代新人,他希望首届“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要勇担责任、勇于奉献,当好参谋和助手,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积极参与学校治理,大家要形成合力,勇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切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这场始于一本聘书的对话,指向的却是大学与青年共同生长的无限可能。如何让教育更贴近生命的温度?答案或许就藏在学生的“经验手册”里、“损失函数”中,抑或“每一盏延时的自习室灯光”。当青年从旁观者变为“治理合伙人”,大学的未来便有了更多可能。“以前总觉得提建议像往深井里扔石子,现在我们的声音捞上来了!”“这场对话让‘以生为本’从理念落地为机制,是校园治理的一次破冰。”在场师生激动地表示。

(记者、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