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9月30日下午,党群服务中心内思想碰撞,“真理的味道・‘菜宝’思想荟”首期活动在此启幕。本次活动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通过领学解读、多维分享、互动研讨的方式,引导师生精准把握思想精髓、深刻理解核心要义,让真理的“甜味”真正浸润心灵、融入行动。

校党委副书记程爽出席活动并致辞,法学院教授朱丹担任领学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江红、法学院教师胡茵梦、法学院辅导员董振斌作为特邀观察员多维解读,来自各专业的学生代表作为参与学员发言、讨论。本次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毛鸽主持。

程爽表示,大学学习的核心应立足于思辨与讨论,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当你遗忘了所学的具体内容后,依然沉淀下来的能力与素养。他强调大学教育应超越功利性知识传授,倡导师生多读“无用之书”,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辨中构建独立思想、培养人文素养。他指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高校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模式,既要扎根专业基础,更要以人文社科思维回应时代需求,在人工智能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当下,守住精神内核、把握发展规律,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针对为何需要阅读理论书,程爽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逃离基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多读理论和有效思考,能让人摆脱自以为是的精明带来的无知和傲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工智能技术大爆发交错的年代,想要拥有看破纷扰与世俗的慧眼,保持“平心静气”和“坚韧不拔”的定力,就需要具备一定理论学习的功底。只有掌握真理、思想,才可能勘破纷扰,寻找并坚守大变局中不变的东西。

理论的光芒,需在深度解读中愈发清晰明亮。朱丹以“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与‘用’”为题展开深度解读。她从浙江文澜阁、良渚遗址等文化地标切入,生动阐释“体用贯通” 的哲学内涵 ——“体”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本体,涵盖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等核心论述;“用” 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路径方法,包括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等。朱丹结合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马伟明院士攻克电磁弹射技术、《黑神话:悟空》传播中国文化等案例,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铸魂立根的 “定盘星”,也是指导实践的 “指南针”,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观察员分享环节,胡茵梦聚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长城、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为例,强调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 “活化石”,不仅承载历史记忆,更能为当代发展提供精神滋养。王江红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脉络”出发,梳理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文化实践 ——从杨家河办扫盲班、正定保护古文物,到浙江推进 “八项文化工程”、守护良渚遗址,展现其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质;董振斌则从思政工作一线视角,提出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三全育人”,通过红色实践、非遗体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等方式,让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互动研讨环节,现场师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他们围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数字化时代如何传承文化”“青年一代的斗争精神”等议题踊跃发言。有的同学结合暑期实习经历,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认为良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生态理念与高质量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有的同学分享井冈山红色实践感悟,呼吁以革命文化为滋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此外,同学们还就元宇宙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短视频传播中国故事等创新路径展开讨论,提出将浙财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视角阐释传统文化的具体思路。

“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奋进力量。”这句话引发全场师生强烈共鸣。从程爽对“走进理论,坚守到底”的殷切期许,到朱丹对思想内涵的精准解读,再到师生们在研讨中展现的深度思考,读书会不仅让“真理的味道”真正深入人心,更让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指引师生前行的“思想灯塔”。

本次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法学院承办,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七十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还将通过“行走的读书会”“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等多元形式,打破学科壁垒、链接理论与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被看见、被听见、被尝见、被创见。
(记者:赵蕾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