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财要闻

首页 > 浙财要闻 > 正文

本网讯 自学校“使命文化年”工作方案启动以来,管理学院紧扣浙财精神内核,以“培养具有前沿系统知识、高尚情操、出色能力、优良素质的中流砥柱型人才”为最根本使命,自上而下分层分类开展“使命文化”大讨论系列活动。从全院教职工大会到各专业务虚会,从学工线专题研讨到班级支部实践交流,全院师生围绕学院使命愿景、学科发展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形成多份研讨纪要与实践方案,将使命文化共识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学校“新财经战略”落地注入管院力量。

三级联动破题开局,让讨论有“深度”更有“效度”

学院将“使命文化”大讨论作为统一思想、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构建“党委统筹—系部联动—师生协同”的多层级推进机制,确保讨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重理论又强实践。

学院党委率先垂范,以全院教职工大会为起点,锚定讨论方向与目标。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十五五”发展规划,逐个深入剖析学院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明确“学科突破、人才集聚、育人提质”三大核心任务。

学院党委通过教职工大会指导讨论

各专业系部接力召开务虚会,围绕“学院使命、愿景、价值观和‘十五五’发展规划”等展开交流研讨。与会教师结合课程建设、科研方向、学科交叉等实际问题畅所欲言,将使命文化讨论与学科专业发展深度结合。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色,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讨论,共同探讨“产教融合下的商科人才能力重塑”,让行业需求与使命文化落地同频共振。

学院专门召开学工线专题研讨会,解读学校“使命文化”大讨论通知精神,提出要以“历史传承、时代创新、实践赋能”三维路径,将“进德修业、与时偕行”校训融入“三全育人”;全体辅导员围绕“K+MAQ 型人才培养”“SOM 管理人品牌升级”等议题,设计“营销风情街数智化改造”“乡村振兴调研实践”等特色载体,让使命文化可感可践。各班级、学生党支部则通过主题班会、支部研讨等形式,组织学生结合“浙财精神与个人成长”展开交流,研究生党支部还开展“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专题讨论,将价值引领融入学术培养。

各系新学期工作务虚会展开使命文化讨论

学生各班班会讨论

学工线专题研讨会

多维解码文化内核,让精神有“内涵”更有“活力”

从“理论解读”到“实践落地”,从“学科发展”到“育人细节”,学院通过多轮讨论,推动师生对使命文化的理解从“认知层面” 走向“行动层面”,形成“以虚促实、以文化人”的鲜明特色。

在理论认知层面,全院师生达成共识:学院的使命文化,既要传承浙财“经邦济世”的精神基因,又要彰显“崇实创新”的商科特质。作为教师,要打破“从文献到文献”的传统培养闭环,构建“前沿知识+实践能力+价值素养” 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作为学生,要以“明德笃学”为底色,以“数智能力”为支撑,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服务浙江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在实践落地层面,讨论成果逐步转化为具体举措。学科科研领域,明确“数智管理+科技金融”两大交叉方向,依托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战略合作,共建“数智管理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领域,深化“案例生态”育人模式,进一步联动钉钉、正泰、卧龙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发“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等主题本土案例,完善“课程+实例+讲座+参会”四位一体培养环节,让学生在“干中学”中夯实前沿知识根基;社会服务领域,确定“管理智慧进百企”行动方案,组织教师团队为民营企业提供合规管理、数字化转型咨询,让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践行“经世济民”使命。

校友相聚文华校区,共绘发展新蓝图

校友视角的融入,更让使命文化有了“时代温度”。学院邀请多位深耕实业、学术领域的校友 “云端连线”,分享“浙财精神在职场中的传承”,提出了诸如“商科人才要兼具‘专业深度’与‘社会责任感’”“建议加强学术规范与科学家精神培养”等宝贵的意见建议,这为学院“能力卓越、品德高尚”的育人目标提供了实践注脚,也与学院正在推进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不谋而合。

靶向发力转化成果,让发展有“方向”更有“力量”

以使命文化为引领,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核心任务,将讨论共识转化为“学科突破、育人提质、品牌铸魂”的具体行动,彰显学院在学校“一流财经大学”建设中的责任担当。

在学科与科研领域,学院聚焦“数智创新与管理”,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工商学科与数据科学、科技金融交叉融合。依托新增的工商管理学博士授权点,引进各层次人才12人,打造2个省级科研平台(浙江省科技金融软科学实验室、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与2个校级战略性学科团队(A类1个、B类1个);持续深化“科研下午茶”特色载体,年内开展研讨20余次,推动党建与学科发展双融双促,力争在国家级课题、UTD24高水平论文、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上实现新突破。

在人才培养领域,学院以“案例生态”为核心,升级育人体系。本科生层面,推进“营销风情街”轻创业区、中小学财商实践区、企业招聘区“三区联动”,目标年客流量破万、营业额超16万元,实现“实践育人+社会服务”双赋能;研究生层面,强化“采-写-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支持学生参与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挑战杯” 等高水平竞赛,力争年内新增省校级科研项目 20 项,高水平论文发表15篇以上。同时,重点推进第一届“数智管理创新班”建设,目标就业率100%、深造率突破50%,打造“金生金班”样板。

在品牌建设与社会服务领域,学院深耕“SOM 管理人”思政育人品牌,构建“思政+专业+实践”三维体系。完善“项目主任+思政辅导员+企业导师”协同机制,让专业教师负责理论框架、辅导员设计价值路径、企业导师提供产业场景,推动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国之大者”;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管理智慧进百企”等活动,组织师生赴衢州、丽水等地开展基层服务,近11%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就业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精神”。

当前,管理学院“使命文化”大讨论仍在持续深化。学院将继续以浙财精神为指引,把讨论成果转化为“学科升级、育人提质、服务地方”的实际成效,为学校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建设贡献更多“管院力量”,为国家与区域发展培养更多“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素质优良”的中流砥柱型人才。

通讯员:陈蓓蓓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