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财要闻

首页 > 浙财要闻 > 正文

本网讯 10月28日下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指挥部总指挥、现杭州市临平区政协主席张俊杰做客“菜园讲堂”,以“何以良渚——良渚古城遗址是如何炼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为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关于文明溯源、世界遗产与申遗之路的深度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程爽主持。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为什么8000 年的上山文化、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只能称‘文化’,而良渚能升级为‘文明’?” 张俊杰以这一问题切入,揭开了良渚古城的独特性面纱。良渚以完整的古城遗址、复杂的水利系统、精湛的玉器文明,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国家形态。他特别强调,良渚不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更是对“文明西来说”的有力驳斥。良渚申遗成功,使国际社会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文件中承认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世界遗产规则与良渚申遗策略

“申遗不是考古成果的简单展示,而是一场基于国际规则的‘对话’。”张俊杰深入解读了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与申报机制。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涵盖创造价值、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典范价值、环境价值和关联价值6条标准,良渚古城遗址最终以“见证价值”和“典范价值”两条标准成功入选。

“我们要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文明故事。”他将良渚申遗过程形象地概括为“五子登科”:排上号子、送出本子、连接链子、搞定单子、拿回牌子。他特别提到,创下“史上最厚”纪录的5330页、200多万字的申遗文本,其背后是专家学者无数个日夜的反复修改与校对翻译。团队正是以“大海捞针”般的执着、专业的学术精神和真诚的沟通态度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领导关怀与先贤坚守

“良渚申遗的成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一代代考古先贤的毕生坚守。”张俊杰深情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良渚遗址的关心与支持,从在浙江工作期间两次实地调研,到2016年对考古专家联名信作出“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批示,再到2019年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亲自担任“讲解员”,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贯穿良渚申遗全过程。

讲座中,张俊杰特别缅怀了三位为良渚文化倾注大量心血的考古先贤:最早发现良渚遗址的施昕更、命名“良渚文化”的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推动申遗工作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现场展示施昕更先生在战乱中写下的6万字调查报告,卷首语中呼吁“延续民族生命与光荣文化”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令现场师生深受触动。

文明启示与青年担当

如今良渚的故事还在继续,通过智能AR导览眼镜,静态文物即变为可交互的“活历史”,为游客提供全新“跨越时空”的游览体验。这背后是良渚博物院与初创科技公司的双向奔赴。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既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前沿的科技支撑,更需要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讲座最后,张俊杰以黑格尔的名言和自己团队的故事勉励在场学子,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程爽在主持时表示,张俊杰先生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良渚古城遗址从考古发现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全过程,深入阐释了良渚文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代代守护者、建设者的责任与情怀。程爽强调,学校举办“菜园讲堂”,通过一系列人文、科技与思想的交流碰撞,帮助大家在追求专业精进的同时,涵养人文情怀,拓展精神疆界,成长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完全之人物”。他鼓励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讲座,能够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现场进行了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聘任仪式,由浙江财经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院长李金昌教授为张俊杰先生颁发聘书。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学生代表150余人聆听报告。

记者:曹仲晔 编辑:车鹏 摄影:程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