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学校全面启动“使命文化年”建设以来,法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文化塑造为牵引,系统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使命文化”大讨论,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明确使命愿景,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党建引领 筑牢使命根基
法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构建“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推动使命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和讨论学校使命愿景与法治精神内涵,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举行党委扩大会议,聚焦“学院发展定位与使命担当”,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专题研讨“十五五”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6月,学院党委召开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座谈会,开展“使命文化”大讨论。9月24日—9月29日,连续举办五场覆盖全体教师的座谈交流,围绕学院2030年、2049年建设愿景,以及国家、区域法治实践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与独特标识塑造、“浙财精神”传承以及法学院精神与价值观凝练等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参访学习等形式,共开展讨论活动12次,覆盖师生人数474人。

明确方向 勇担创新使命
以时代需求校准创新使命新坐标。瞄准国家“十五五”发展中凸显的法治问题,打破系(中心)边界,逐步凝练数智(字)法学、财经法学、地方立法与区域治理、民族法治等4个特色学科方向,形成每个方向骨干稳定的队伍格局。建立高层次人才结对机制,“一对一”辅导学院教师开展项目设计等科研工作。2025年,学院共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一级B及以上期刊论文9篇。党员教师撰写的两份资政报告,分别获得副国级批示和省部级批示。教师围绕浙江省“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地方立法研究”等重点任务深入调研,形成多项合作协议,为社区治理及地方立法决策贡献了“浙财智慧”。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的学术创新与专业成长,营造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良好生态。各教研室围绕“数智时代的法学教育转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前沿议题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
强化实践 勇担育人使命


以社会需求校准育人使命新坐标。以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的实践导向型基层法治和社会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展全过程管理培养模式的创新。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数字法治”等前沿课程,推动人工智能与法学深度融合。在实践教学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基层治理调研、大型活动法治保障等项目,强化法律实务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开展“法研鹅职升计”“法苑就业引航”等品牌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与价值追求。创新学科竞赛办公室工作机制,在嵊州、建德等地设立实践观测点和实践基地,建立“项目主任、班主任、辅导员、骨干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团队。学院预计于“十五五”期间在全省设立10个实践观测点和50个实践基地。2025年,学院在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金奖。开展第一届“浙联杯”十佳论文大赛,评选出10篇“十佳论文”和11篇“优秀论文”。
合作拓展 勇担服务使命

以发展需求校准服务使命新坐标。法学院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校地、校企合作网络。与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推动法治资源共享。邀请法官参与学生比赛指导,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纵深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与浙江省六律律师事务所合作,建设“少年法学院”。组建优秀研究生团队深度参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系列教案编写,将法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教学实践。积极推动校友律所成立,推荐优秀教师和学生赴律所进行兼职和实习实践。与律所共同承办浙江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建设法学院“人才之家”,打造学术、实践、服务三大平台,建立学校、法院(检察院)、律所“一点多线”的人才服务模式。
“使命文化”大讨论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法学院将以此次讨论为契机,坚守“厚德格致、尚法笃行”的院训,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培养卓越法治人才、服务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浙财力量。
(通讯员:徐稼钰 编辑:车鹏)